中醫藥是科學嗎?
文章編碼:AMP-3836-202102-3
投稿郵箱:gapm163@163.com
曹軍
(貴州貴安精準醫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、顧問)
《黃帝內經》中,除了中醫基礎理論和經絡之外,大部分內容講的是針灸與按摩療法。
《皇帝內經》中對疾病的認識方法被后人歸納為“八綱辨證”:其一,疾病總的類別,有以衰退、抑制、沉靜、色澤晦黯等為特征的陰證,有以亢進、興奮、躁動、色澤明亮等為特征的陽證兩大類;其二,病位的深淺,可分在表在里;其三,陰陽的偏頗,陽盛或陰虛則為熱證,陽虛或陰盛則為寒證;其四,邪正的盛衰,邪氣盛的叫實證,正氣衰的叫虛證。
按照現代生物學的觀點,所有疾病最初都反映在細胞層面。而且,細胞呼吸障礙是疾病的主要病因。細胞呼吸(Cellular Respiration)是指葡萄糖在細胞內的線粒體中通過TCA循環和氧化磷酸化氧化分解,產生三磷酸腺苷(ATP)、二氧化碳、水及的過程。細胞呼吸障礙主要有兩種情況,一是由于病毒侵襲(感染)或有害物質滲入(中毒)而導致線粒體腫脹甚至破裂;二是正常線粒體因疾病或年齡原因而減少。前一種情況可歸類為“邪氣盛”的實證,治療應以“瀉”為主;后一種情況可歸類為“正氣衰”的虛證,治療應以“補”為主。
針灸按摩療法的主要功能就在于瀉實和補虛?!胺灿冕樥?,虛則實之,滿則泄之?!保ㄒ姟鹅`樞?九針十二原》),“有余瀉之,不足補之?!保ㄒ姟端貑?調經論》),“古之善用針艾者,視人五態,乃治之。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?!保ㄒ姟鹅`樞?通天》)
古代中醫按摩八法分兩類:一是陽型剛術(包括推蕩、疏散、舒暢、叩攴),屬于瀉法;二是陰型柔術(包括貫通、補氣、揉捏、和絡),屬于補法。(見曹錫珍遺著《中醫按摩療法》)
但是,在針灸或按摩過程中,并沒有明顯的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與輸出,那么“補”與“瀉”是怎樣實現的呢?
無論針灸與按摩,都必須在與病灶相關的經絡穴位上進行。經絡的本質是連接五臟六腑和四肢的信息傳輸系統。
因此,針灸與按摩的“補”與“瀉”其實就是醫師向患者輸入關于“補”與“瀉”的信息和指令。
針灸與按摩是如此,那么方劑呢?
方劑應該是口服的關于治療疾病的“信息”和“指令”。
正常的人只需要必要的食物、空氣、水和陽光便可健康成長。人的身體天然具備將食物、空氣、水和陽光轉化為能量的機制。內分泌代謝系統的功能是調控這個機制。
患者服用藥物的目的不是讓藥物替代食物,而是讓藥物幫助身體恢復將食物、空氣、水和陽光轉化為能量的功能。
中藥雖然數量繁多,但主要可分“補”“瀉”兩類。
補性藥物的作用主要是補益人體的虧損,增強機體的功能,提高機體的抗病機能,改善虛弱癥狀。諸如益氣、補血、滋陰、壯陽、生津、安神、填精、益髓等類藥物,都是屬于補性的藥物。
瀉性藥物的作用主要是祛除外邪與致病因子,調整機體和臟腑功能,以制止病勢的發展。諸如解表、瀉下、行氣、活血祛瘀、利水滲濕、祛痰、消導等類藥物,都是屬于瀉性的藥物。
中藥在疾病治療中的“補”“瀉”功能,首先是通過消化系統進入血液中,進而可能通過影響內分泌代謝向病灶傳遞“補”或“瀉”的指令或信息,最終讓機體恢復正常。
按信息論觀點,有效的信息傳遞應當簡潔而清晰。因此可以猜測,單方藥也許比復方藥更有效。